![]() |
被放大的楚简文字 |
![]() |
权县遗址亭 |
李本全
有人说,楚国八百年历史,有近半与沙洋关联。因此,沙洋的美不仅在山水田园,更在荆楚风韵。乙巳年早春,带着这份向往,我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,开启了一次楚韵之旅。
二月的马良镇,处处萌动着春意。马良山(楚时称内方山)像一位智者,微笑着俯视这片沧桑的土地,而西流的权水与汉江相交于山下,环绕着一个古老的城邑,这便是权县遗址。
时光回溯到殷商封国建蕃时代,商王武丁封后裔于权地,建立了权国,辖区在荆山以东、沔水以南。四百多年间,子姓国君励精图治,将一个贫弱小国,打造成富庶之国,引起了远在丹水的楚国垂涎。约2739年前,楚武王熊通为了霸土拓疆,挥师东进,一举败亡权国,并改为权县,从此具有行政职能的县治模式诞生了。彼时比秦始皇实行郡县治早了483年,这是楚武王的一次伟大尝试,它使“华夏第一县”破茧成蝶,也为中国国家治理闯出了一条新路。
令熊通始料不及的是,首任权尹斗缗,在殷人后代的挑唆下反叛了。熊通果断发兵平叛,捕杀斗缗后,迁权县于那处(今拾回桥镇)。此后四百多年,权县全境尽归楚国,成为楚郢的腹心之地。而古权城则随着历史的演进,渐渐败落,最后没于内方山水。
现今,我驻足权县石碑,读到的是一种治理模式从创设到实践的艰难;我立于权城残垣,看到的是一座城池从勃兴到消亡的悲哀;我行走权水之畔,听到的是悠悠楚韵还在江汉大地回荡。
纪山镇郭店村,人称“竹书之乡”。专程来这里,就是为了隔着历史长河,聆听先哲的声音。眼前的这座楚墓并非豪华气派,却是一座思想、文化和艺术的宝库,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原装书,被誉为“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”,这就是郭店楚简。
片片简牍,让我触摸楚文化的厚重。它成书约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,涵盖了儒、道两个主要流派。发掘出的804枚竹简,共有13000多个楚文字。这批竹简包含先秦时期文献十六篇,其中道家典籍3篇,儒家典籍13篇。这批典籍除《老子》、《缁衣》见诸传世本,其余十四篇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,且《太一生水》据考为荆门大隐老莱子所作。
字字珠玑,让我领略楚文字的精妙。简牍字体风格各异,但皆娴熟精到,典雅秀丽,神采飞扬。有的笔势圆融,正欹变化空灵有致;有的体势皆纵,挺拔雄媚,泱然大度,有廊庙气象;有的逸逸草草,无拘无束,笔道流媚,意态天然;有的用笔清劲圆美,秀润婉转,简虽狭窄,却能纵横洒落,流光溢彩。
缕缕竹香,让我品读大思想的真味。郭店楚简是孔、孟儒学思想的“纽带”,首次面世的13篇儒学著作,填补了孔子和孟子两位大师相距200年间发展和传承的空白。《老子》一书,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、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,竹简由长到短的变化显示着形成时代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,诠释了道家思想的原始面貌及其形成过程。
沙洋这片热土,产生过诸多经纬楚史的名人,留下了大规模、高密度的楚墓群,黄歇冢便是其中典型代表。它位于后港镇黄歇村,高12米、最大直径80米、周长200米左右,至今拜谒人众,香火旺盛。
黄歇,又名春申君,是战国晚期楚国名相,“战国四君子”之一。他生于长湖之滨,一生奉献楚国,死后家乡人将其从寿春运回故土安葬,建庙祭祀,历朝不辍。如今,我来此追念,见它封土高耸,林木青葱,分明是一座跨越两千年的丰碑,镌刻着这位君子不朽的足迹。
向西,他临危受命,出使秦国,以雄辩之才说服秦昭王,止戈结盟,在秦将白起拔郢之后,扶楚厦之将倾;向北,他披挂出征,两次统率千军,援赵败秦,灭鲁拓疆;向东,他不仅辅宰治国二十年,为楚后期中兴立下不世之功,而且在受封的淮北和吴地,筑城兴市,治水兴农,留下了不少以春申命名的地方,至今申城上海,仍是闪耀千年的东方明珠。
斯人已去,足下流芳。两千多年后,延绵不绝的楚韵,汇成一曲曲铿锵的沙洋之歌,激荡在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。沿着春申君的足迹,后人接续奋进,将一座活力之城、一片富美之地展现在荆山之阳、汉水之阴。
通联:荆门市天鹅小区
转载请注明来源,未经书面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镜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