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门晚报记者 郭玉红 通讯员 周蓉 文/图
7月1日下午,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唐兴杰、市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叶孝全带领市人大财经委,组织市交通运输局、漳河新区管委会、漳河工程管理局等单位,对漳河水库船舶规范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。
检查组实地查看了原煤炭码头、新建村、肖岗村、迎接村等重点区域的“三无”船舶整治情况。曾经“三无”船舶杂陈的漳河水面,如今碧波荡漾,秩序井然,喷涂统一标识、编号清晰的合规船舶有序停泊,为漳河“三无”船舶整治行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。
铁腕“瘦身”,总量锐减秩序新
“三无船舶”是指无船名船号、无船舶证书(无有效渔业船舶检验证书、船舶登记证书、捕捞许可证)、无船籍港的船舶。为了加强漳河水库生态保护,2024年以来,在市交通运输局的组织下,漳河新区管委会、市农业农村局、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等单位合力共为,库区船舶规范管理整治成果斐然:漳河荆门辖区船舶总量由388艘锐减41.2%,现存合规船舶228艘。161艘“三无”船舶(含渔船39艘、自用船122艘)被彻底清除,漳河库区船舶数量被严格控制在目标红线内,即:乡镇自用船≤25艘、旅游船≤45艘、捕捞渔船≤160艘。漳河工程管理局还在雨淋村、新建村、迎接村、漳河集镇划定了4处渔船停靠点,督促周边渔船停泊在集中停靠点。
制度科技双驱动,筑牢监管防线
当天实地检查后,检查组召开了座谈会。参会单位结合职能职责,汇报了船舶管理情况。为规范乡镇自用船舶管理,2024年,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、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发布了《荆门市漳河库区乡镇自用船舶管理办法(试行)》,填补了制度空白。25艘保留的乡镇自用船统一喷涂“禁止捕捞、禁止营运”标识并安装规范船名牌,身份一目了然。监管更实现了“线上+线下”协同发力。线上追踪,对29艘在营旅游船舶,使用“船e行”系统对其污染物全程监控,今年上半年29艘在营旅游船的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接收转运处置率达100%;线下震慑,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高频巡查与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高压,上半年查扣涉渔及自用的“三无”船舶13艘。
严防反弹,长效监管再升级
座谈会上,参会人员就船舶安全环保、精细化管理展开研讨。
市交通运输局面对部分船主规范意识待提升、精细化管理需深化等问题,表示将保持高压态势,刚性落实船舶总量“只减不增”;全面推行标识标号与定点停靠;重点盯防在营旅游船舶污染,确保污染物处置率常年保持在95%以上;深化部门协同与精准普法。
检查组对整治成果予以高度肯定,强调要严防反弹,压实常态化巡查责任,对“三无”船舶坚持“发现一艘、取缔一艘”;要刚性控量,严守船舶总量红线;要协同治理,深化多部门联动,同时加强船主宣传教育,筑牢生态安全防线。此外,还应加强新能源船舶的推广应用。
制度与科技的双翼,正托举漳河重现清澈与秩序。这场“船舶瘦身战”的胜利不仅擦亮了生态名片,更为库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安全航道。长效监管的机制已然启动,一库清水的未来,值得所有人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