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8版:健康荆门·心理     
按日期检索

五旬男子失眠多年成“心病”

医生提醒:失眠往往需要心身同治

荆门晚报通讯员 刘舒丹 记者 张勇

56岁的赵大哥(化名)已经与失眠抗争了6年,每晚顶多睡两三个小时,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。辗转多地求医始终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,在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治疗一个疗程后,赵大哥终于能安稳入睡,摆脱了失眠的噩梦。“好久没有享受这样深度的好睡眠了。”3月6日,到院复诊的赵大哥一脸欣喜轻松地告诉副主任医师廖梦。

6年前,赵大哥开始出现失眠,每天晚上辗转难眠,好不容易睡着后,又经常被打鼾憋醒,一晚上断断续续只能睡两三个小时。赵大哥开始精神不振,脾气也变得很差,经常生闷气,心情变得郁闷、焦虑。其间,他尝试过多种办法,包括服用安眠药、开过中药、吃过保健品,但效果都不理想。赵大哥还多次住院治疗,但总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,不按疗程服用药物,每次睡眠稍微好一些就擅自把药物减量,导致病情不稳定。

2月初,赵大哥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就诊。副主任医师廖梦接诊后,随即对其失眠情况精准分析:一是失眠病程长,慢性失眠预后较差;二是对药物的偏见,过于担心副作用,反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;再就是轻信保健品的夸大宣传,尝试各种产品,也耽误了正规治疗疗程。

结合患者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,廖梦采取多方面结合治疗,西药的合理搭配+中医的辨证施治,还有平时督促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。住院期间,有护士专门带领他练习中医保健功法八段锦,同时配合睡眠认知行为治疗。一个月后,他感觉自己的睡眠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善,笑容重新回到脸上。

廖梦介绍,很多人出现夜间入睡困难、睡眠浅、多梦、早醒、日间困倦、乏力等症状,时间久了,很容易对睡眠心生恐惧,尤其是每晚睡前,对能否入睡的担心达到高峰,出现“失眠-焦虑-更严重失眠”的恶性循环。大部分焦虑、抑郁患者都有睡眠障碍,单纯使用睡眠药物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需要配合抗抑郁、抗焦虑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。廖梦认为,治疗失眠问题需要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向社会、生物、精神、心理综合治疗,需要“心身同治”。

失眠不仅仅是“睡不着”那么简单,长期失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、记忆力减退、情绪波动,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症的风险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失眠还可能引发跌倒等意外伤害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廖梦提醒,失眠患者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。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,如每天定时上床睡觉,即使睡不着也不要在床上辗转反侧,可以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动,待有困意时再回到床上。

廖梦介绍,顽固性失眠患者一般需要3-5个疗程,每个疗程住院3-5天,每两个疗程间隔一个月。出院后,90%以上的患者睡眠质量有大幅改善,不需要再服用助眠药物便可自然入眠。


 转载请注明来源,未经书面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镜像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