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版:本地·综合     
按日期检索

​铿锵之花,在信访维权岗绽放

——记市残联信访维权工作者王艳

王艳。荆门晚报记者 胡于梅 摄

荆门晚报记者 胡于梅 通讯员 陈大金

3月10日晚9时许,市残联一楼信访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。王艳揉了揉发涩的眼睛,手机屏幕上跳动着第16通来电:“王主任,我父亲情况特殊,能不能派人到家里来开展残疾鉴定啊?”沙哑的嗓音从听筒传来,她打开电脑将群众反映的情况认真录了下来。夜里,周围都很寂静,只能听见指尖在键盘上打字的声音。而这样的场景,是她6年信访维权工作的日常缩影。

出生革命家庭,红色血脉铸就精神脊梁

1984年出生于革命家庭的王艳,自小听着爷爷的抗战故事长大。

“丫头,骨头要硬,心要热。”这句家训深深刻进她的生命。多重残疾(肢体三级、言语三级)的她,求学时曾因吐字不清被同学嘲笑,即便如此,她仍坚持刻苦学习,克服身体困难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。

2011年,王艳加入市残联,积极向党组织靠拢,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入党后,她深知作为残疾人更能体会残疾人的艰辛,毅然全身投入残疾人事业。

破茧成蝶,她从“被帮扶者”变成“维权先锋”

6年前,当王艳从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调岗至市残联信访维权办公室时,没人想到,这位曾经的“被帮扶者”,会在维权一线化身为破茧成蝶的维权先锋,用法律与温情编织助残护权的网。

在信访办公室里,每天都有各种咨询电话打来。由于言语残疾,她在工作中面临沟通障碍的挑战。

但王艳没有被困难吓倒。她虚心向同事请教,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,提升业务能力。同时,积极参加培训,提高沟通技巧和服务水平。工作中,她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,对来访残疾人热情周到、耐心细致。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,王艳将残联座机绑定到自己手机上,一天24小时,她的手机一直保持畅通。

接待时,她发现每一名残疾人,都带着一颗焦虑不安的心,他们或因办证问题而忧心忡忡,或因生活困难而潸然泪下。面对困难群体,她用耐心和细心倾听他们的诉求,想方设法帮扶他们。

由于工作努力,她先后妥善协调解决了钟祥市熊伟的残疾鉴定、漳河新区曾群群的民事纠纷、东宝区龚泽的劳动纠纷、沙洋县何忠良找工作等多起争议,并为30多名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。

有一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残疾人来电,情绪低落甚至有轻生念头。王艳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通话中,耐心倾听、温暖安慰,最终让对方情绪稳定下来并愿意积极配合治疗。

除倾听诉求,王艳还注重与残疾人建立信任关系。平日里,她深入基层走访残疾人家庭,了解生活状况。走访时,还会自掏腰包送生活用品,让他们感受到浓浓关怀。

这些努力让王艳赢得了残疾人群体的信任和尊重,许多人把她当作亲人,有心里话和困难都找她。

一位肢体残疾的农民工工作中受伤,老板不仅拒绝支付医疗费和误工费,还试图逃避责任。农民工无助之下来到残联求助,王艳多次与老板沟通协商,宣传法律法规要求其担责。老板态度强硬拒不配合,王艳便帮助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,协助律师收集证据、准备诉讼材料。最终,法院判决老板支付费用,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。

“虽然过程有些艰难,但最终结果是好的。”回忆起这段经历时,她笑着说道。

多年来,王艳每年接待来电、来访的残疾人超500人次。在信访维权工作中,她成绩显著,先后获“荆门市信访优秀工作者”“荆门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

8面锦旗背后,是这名共产党员的无私付出

一面锦旗,一份信任;一份付出,一片真情。在王艳的办公室墙上,悬挂着8面鲜红的锦旗,每一面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,承载着群众最真挚的感激。

2021年3月,王艳在出租车上发现一个崭新的儿童电话手表。通过手表通讯录,她第一时间联系到失主陈女士。原来,这块价值近2000元的手表是陈女士刚为儿子购置的,孩子因丢失手表伤心痛哭。

面对陈女士的酬谢,王艳婉拒道:“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次日,一面“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”的锦旗被送至王艳手中。

2023年8月,残疾夫妇邹女士、郭先生以及残疾人曾先生在各自家人的陪伴下将印有“助残见真情 帮扶感人心”以及“助残扶贫 大爱无疆”的两面锦旗亲手送到王艳手中。

邹女士一家本是沙洋县拾回桥镇的普通农户,接连遭遇疾病打击:邹女士因风湿性心脏病和脑梗行动不便,丈夫郭先生左腿髋关节股骨头坏死,家庭陷入医疗债务困境。王艳得知后,主动结对帮扶,不仅定期电话疏导,更为他们申请到2000元特困救助金。

类似的故事延续到了另一对夫妇身上——2024年初,刘勇因脑动脉瘤手术自费5万元,家庭经济濒临崩溃。王艳一边鼓励刘勇、宁媛红夫妻俩自立自强,一边协助申请2000元救助金,将温暖送到病榻前。

如今,这些锦旗静静地悬挂在办公室。从拾金不昧到助残纾困,从心理疏导到帮扶,王艳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。在她看来,锦旗不仅是荣誉,更是责任:“残疾人群体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,更是被尊重、被关爱的信心。”

“王姐,我找您反映点情况……”采访结束时,她的手机又一次响起。这位用坚韧改写命运的女性,依然在接访记录本上疾书,笔尖沙沙声里,流淌着春天破土而出的力量。

结束语

那些以残缺身躯逆风翱翔的身影,在创业路上把荆棘踏成坦途,用残缺演绎圆满;那些俯身为桥、躬身为路的残联工作者,以责任织就助残之网,托举起逆风飞翔的梦想。他们共同诠释着“向阳而生”的真谛——不是祈求命运垂怜,而是以奋斗重写人生脚本。

“向阳而生”栏目历时近1个月,通过6篇稿件记录下特殊群体与命运交锋的灼灼光芒。今日虽至终章,但生命的热望永不落幕。愿我们的文字化作一粒火种,点燃更多人对困境的超越之志、对弱者的共情之心。


 转载请注明来源,未经书面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镜像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