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版:时政     
按日期检索

“三驾马车”跑出解纷止争“加速度”

本报记者 周小丹 通讯员 郑文杰 何清山

阅读提示:人社部门创新调解仲裁“千万服务”,以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、文化调解为“三驾马车”,跑出解纷止争“加速度”,以法治与温情守护劳动者权益,书写和谐劳动关系新篇章。

近年来,人社部门创新调解仲裁“千万服务”,通过强化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、文化调解“三力”齐发,走出了一条彰显“法治力度”、传递“温情暖意”的基层劳动关系治理新路径。

党建引领 激活治理新动能

党建“红色引擎”串起暖心 “红色服务”。发挥党建统资源、聚人心、强引领、促治理的优势,筑牢维权阵地。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工关系不稳定、权益诉求多样化等难题,市仲裁院、东宝区仲裁院与一马商会等行业党组织结对包联,建立新业态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,通过联学联建、定期走访、电话回访、座谈交流的方式,把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,定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、市场订单、劳动用工等情况,党员干部化身“驻点服务员”,稳稳托住新业态群体劳动关系。今年以来,成功调处16起新业态劳动者争议纠纷,涵盖仓储物流、外卖、快递等领域,为新业态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近60万元。

建立党员徽章、仲裁徽章“双徽”上岗制度,主动亮身份、亮职责、亮承诺,组建青年党员先锋服务队,开展“四走进四创建”活动,走进企业优化法治营商环境,走进职工搭建和谐劳动关系桥梁,走进社区设立劳动维权站点,走进工地开设普法讲堂。一本本党员(仲裁员)帮扶指导手册,承载着“一对一”的贴心服务。近年来,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累计服务企业1200余家次,覆盖劳动者1.1万人次。“三到” 服务机制(随叫随到、说到做到、服务周到)更是让维权服务“背起行囊”,46场流动庭开进企业,党员、仲裁员上门调查取证,将维权服务精准投递到“家门口”,当好有呼必应、一呼百应的“店小二”,变“法律问上门”为“维权来敲门”。

多元共治 凝聚合力止纷争

提升基层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水平,关键在于发挥共同缔造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,形成多元共治的“群策”合力。

畅通“内循环”,整合资源、聚合需求、融合力量,打造“一站式”解纷枢纽。“一窗集成”实现“一人在岗、事项通办”,“一站设置”汇聚法律援助、调解仲裁等功能区,“一站式”劳动保障维权中心、仲裁院调解中心实现全域覆盖,打包“劳动维权一件事”,维权时间成本压缩20%以上。

拓展“外联通”,构建“裁调审”衔接机制。拓展“人社+”服务链条,牵头组织工会、法院、工商联、企联同台培训、同堂研讨,统一案处标准,形成源头协理、风险协防、调解协同、裁审协助、联动协调“五协共治”格局;联合法律援助中心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,每周派驻律师蹲点帮扶,实现法律援助服务的及时性、便捷性和高效性,架起法援惠民“连心桥”,促进工会调解、仲裁调解、人民调解、司法调解、诉讼调解“五调联动”。

延伸“微触角”,激活“仲裁+”链式效应。暖心维权从末端裁决走向前端预防发力,编制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规则,建成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1173个,形成企业内部调、部门协力调、属地就近调、社区党员调的“15分钟调解圈”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说理的地方。延伸“1+N”服务触角,“仲裁+监察”协同办案,执法调查与仲裁调解结合,事实清楚的案件先行调解,复杂案件导入速裁程序,平均办案周期缩短至15天,快解劳动者的烦“薪”事;“仲裁+就业”联动,在争议调处中掌握劳动者就业意愿,精准适配岗位,消除维权后顾之忧;“仲裁+诚信”,制发诚信维权承诺书,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,引导当事人诚信维权、理性维权、信守承诺。

文化浸润 “心事”双解护和谐

坚持依法维权与柔性疏导协同发力,探索“文化+调解”模式,以法为据、以文润心、以理服人,推动“法理情”融合互促,破解“案结事未了、心结难纾”的困境。调解过程中,将象山先生陆九渊“正人心”理念巧妙融入,在援引法条上规范“仲言仲语”,普法说理、不偏不倚;在情感上厚植“如我在诉”的同理心,加强人文关怀、心理疏导、换位思考;在调解技巧上,注重“双向看见”,既看见申请人“委屈与不甘”,也看见用人单位的“坚守与不易”,用“审案情更审内心、化纠纷更化困境、求和睦更求和谐”的态度,架起真心听诉求、耐心稳情绪、细心重疏导、公心解纷争、暖心送帮扶“五心联通”桥梁,推动“文本法” 转化为“内心法”,既解“法结”,又化“心结”,实现“心事”双解。

从党建引领把方向,到多元共治聚合力;从协商调解化矛盾,到暖心服务促和谐,人社部门正以扎实的调解仲裁“千万行动”书写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新篇章,用法治阳光温暖每一位劳动者。


 转载请注明来源,未经书面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镜像。

分享到: